首页 >> 中药养生

若暑邪不除减肥

中药养生  2020年03月01日  浏览:2 次

摘要:若暑邪不除,夏日会逐渐的深伏于体内,到了秋季。火邪克金,而伤肺气,导致人的免疫力下降,而患感冒、咳嗽、发热等疾病。而进入冬季以后,这些病会反复发作,《黄帝内经》言“……夏伤于暑,秋为痃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1

三伏天的由来

冷在三九,热在三伏 。7月7日节气是小暑,古籍《群芳谱》中说: 暑期之此尚未极也。 因为小暑过后,全年最热的三伏就到了。伏天是雨水集中,全年最热的日子,又是阴起阳降的时候。

《汉书 郊祀志注》中说: 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

伏 ,乃是藏阴气于炽热之中的意思,具有警示作用。

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与五行搭配中属金。金怕火,在数伏天气中逐日消减,因此古人以庚日来计 伏 。入伏以后,暴雨易形成洪水,称为 伏汛 。数伏天气要一个多月,古人把这段时间叫 三伏 ,由初伏、中伏、末伏组成。

三伏天就是所谓的 伏天儿 ,就是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伏 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即为潜伏的意思。 三伏天 的 伏 就是指 伏邪 。即所谓的 六邪 (指 风、寒、暑、湿、燥、火 )中的暑邪。

若暑邪不除,夏日会逐渐的深伏于体内,到了秋季。火邪克金,而伤肺气,导致人的免疫力下降,而患感冒、、发热等疾病。而进入冬季以后,这些病会反复发作,《黄帝内经》言 夏伤于暑,秋为痃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2017年伏天的时间

从农历小暑至立秋的这段时间,俗称 伏夏 ,有初伏、二伏、三伏。今年有四伏,初伏为7月1 日,二伏为7月2 日,润二伏为8月2日,末伏为8月12日。

2

冬病夏治

三伏天,是一年中酷热的开始,此时 风、寒、暑、湿、燥、火 六邪旺盛混杂,正是冬病夏治最好的好时机!这段时间如果养生得当,往后一年无病害。所以,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黄金时间。

冬病夏治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 春夏养阳 、《素问?六节脏象论》中 长夏胜冬 的克制关系发展而来的中医养生治病指导思想。

冬病 冬季易加重的虚寒性疾病

冬为阴,夏为阳, 冬病 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虚寒性疾病,由于机体素来阳气不足,又值冬季外界气候阴盛阳衰,以致正气不能祛邪于外,或重感阴寒之邪,造成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哮症、喘症、慢性泄泻、关节冷痛、、体虚易感等反复发作或加重。

夏治 借助伏热以扶阳,调阴阳愈寒疾

夏治 是指在夏季三伏时令。夏季是自然界和人体阳气最旺盛之时,尤其是 三伏天 ,人体腠理疏松,经脉气血运行充盈,此时对身体进行温补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而庚日又与肺金有关(庚日为金,属大肠,大肠与肺相表里),为温煦肺经阳气,可以最大限度的以热治寒、鼓舞阳气,是驱散内伏寒邪、调整阴阳的最佳时机。

三伏贴?冬病夏治缘由

三伏灸(贴)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疗法,祖国医学早在千百年前就提倡 不治已病治未病 的疗法, 冬病夏治 的 三伏灸(贴) 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

三伏贴是指在每年的初伏、中伏、末伏,根据辨证来在皮表贴放药物,以鼓动阳气催邪外出。它也叫天灸,属于非火热灸法。作为灸法的一种,它虽然有温阳之性,但不借助火力催动,单独靠药物的辛散走窜之力,关于它最早记载《五十二病方》,文中记载用芥子泥贴敷于百会穴,使局部皮肤发红,治疗毒蛇咬伤。书中还提有外敷 傅 、 涂 、 封安 等法的区别。

这种疗法是通过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人们体内阳气也相对充沛的时机,应用具有温经散寒补虚助阳的中药制成药饼,通过有经验的针灸医生辨证分析后,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贴敷灸治疗,一方面能增强机体抵抗病邪能力,另一方面又有助于祛除阴寒之病邪,从而达到治疗或防止冬季病的复发。

4

三伏贴疗法 冬病 之治,效验匪浅

三伏贴疗法是根据天人相应的原理特取夏季三伏之时在局部俞穴上敷以辛温发散之药,以达祛除寒邪,宣通经络,补益人体正气之功效。

三伏贴适应症

三伏贴疗法疗效显著的疾病多是 冬病 ,如:呼吸系统的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五官系统的过敏性鼻炎等。冬至时阴气的盛复达到顶点,阳气的消退趋于尽头。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等难治 冬病 也以同样的盛复达到了顶点,即使到了夏至患者体内阳气也较正常人虚弱,此时 冬病 处于病理状态的阳虚,要靠夏季自然界阳气的促动,虚阳才有欲动,趋于好转之势,这就需要温阳。

三伏贴药效病机

三伏贴采用麻黄、细辛、生姜等辛温之药以温阳祛寒,驱逐寒邪,以消 冬病 之病根;

采用 随而济之 的补法,即在 夏至 以后,阳气渐去之时,选取肾俞、命门、大椎、膏肓等补肾温阳之要穴随而济之,起到温阳的作用。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云: 四时之病,以其胜治之愈也 。

因此,在夏季对 冬病 予辛温之药祛寒,择补肾温阳之要穴 随而济之 ,动其致病之寒邪,恢复人体正常的阴阳平衡。此乃三伏贴之根本。

三伏贴是否也需辨证论治

三伏贴不需要辨证,贴上就有正面效果?

这个当然是不可能的了,中医治病的精华在于辨证论治,有效就说明有偏性。中医的效如桴鼓是建立在准确辨证,以偏纠偏的基础上。有热证还用热药,阳气不足再做开泄之法,必然会加重疾病。

经中医辩证论治属虚寒证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慢性呼吸衰竭,慢性咳嗽,反复感冒,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等多种肺系疾病。

三伏贴主要是针对夏天较轻冬天较重的虚寒性疾病,如慢性咽炎、鼻炎、哮喘、咳嗽、反复感冒、风湿性关节炎、脾胃病等较有效,这些患者平时喜暖畏寒、不敢吃凉的。如果是实火、湿热、阴虚火旺等患者,则效果不大,甚至还可能有副作用。

5

夏季之气在孙络、皮肤,三伏贴敷效宏

三伏贴敷作为天灸的一种,也需要揆度气血之所在以施行敷贴。

《内经》对四时经气也作了很多详尽的论述,如《素问 四时逆从论》曰: 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

《灵枢 终始》亦曰: 春气在毫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

《灵枢 本腧》曰: 此四时之序,气之所处,病之所舍,藏之所宜。

以上都指出因四时季节不同,经气的位置也会不同,体现了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中医整体观念。其中提到夏季之气在孙络、在皮肤,相对于冬气之在骨髓、在筋骨,说明夏季之经络气血位置较表浅,加上夏季孔穴多开,腠理疏松,此时在穴位上敷以药饼,药物更容易经穴位透入机体,通过经络而调理气血,以达药效。

6

三伏贴为什么多在背俞穴、膀胱经?

《理瀹骈文》曰: 五脏之系成于背,脏腑十二官皆在背,其穴并可入邪,故脏腑病皆可治背。

说明背部俞穴是五脏六腑在背部的反应点,通过背部俞穴可以整体调理脏腑气血功能,治疗五脏六腑之病。

此外,背俞穴均在膀胱经上,足太阳膀胱经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主一身之卫外,这也是三伏贴敷背部俞穴防治肺系疾患的经络理论依据。

再者,背部俞穴多与相应脏腑位置相近,可以更好地调理相应脏腑的功能。如肺俞为膀胱经穴,亦为肺之背俞穴,其位置接近肺脏,是肺脏经气输注于体表之处,用辛温药物敷贴肺俞,可获温固肺卫及祛散风寒之效。

但并不是所有三伏贴都选择背俞穴,其他穴位如大椎、天突、膻中等都有被选取,运用时需要因人因病而异。

7

怎么选择适合自己的三伏贴药方?

以下文字选自李老师《七问三伏贴》

其实辨证的原则和内服药基本类似,只是三伏贴的药方大都会配合辛香走窜能透达皮部的中药。有相应基础的朋友可以参考《理瀹骈文》,没有中医基础的还是建议大家咨询专业的中医大夫。

如果大家只是为了生发阳气,身体没有明确的阴阳不和,脏腑失调。那可以用这个方子,每年老师都会给一些小朋友贴敷,可升达阳气以达到提高体质的作用。对于成人而言只要没有明确的阳亢症状也都可以使用,因为非常的和缓。方药及制作过程如下,仅供大家参考:

细辛肉桂干姜人参生黄芪炙甘草骨碎补补骨脂

1、上九味药,反复打粉、过筛 次(100目即可)。如图药粉越细越好:

2、炼蜜,取适量蜂蜜,倒入锅内(最好是砂锅)。小火熬制,熬到蜂蜜有大量气泡冒出即可。如图

、取生姜适量去皮,榨出汁后与嫩蜜混合,调匀。再与中药混合。(生姜汁为蜂蜜的一半)

4、搅拌成团状,切断后放入,药贴中即可。

如何选择穴位

一般而言,用以上药物增强体质,老师经常会用到:脾俞、至阳、肾俞五个穴位。

至阳穴:在两个肩胛骨联线的中点。

脾俞穴:

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腧穴:

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8

贴三伏贴后的正常反应

1.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轻度搔痒均为正常反应,不影响疗效。

2.贴敷后皮肤局部出现刺痒难忍、灼热、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膏,禁止抓挠,不宜擅自涂抹药物,一般可自行痊愈。

.若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严重反应,需及时皮肤科就医。

一般三伏贴要避开阴雨及大风天气,最好选择阳光明媚,温度较高的日子贴敷。

9

三伏贴的禁忌

人群禁忌

三伏贴要禁止患有肺炎以及多种多种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特殊体质及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贴敷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溃者;阴虚体质;湿热体质;妊娠期妇女;糖尿病患者;肿瘤患者等等人群使用。

饮食禁忌

三伏贴使用过程中要忌食烟酒、生冷、刺激、油腻、海鲜食物,做到饮食清淡,以免诱发过敏或影响敷贴效果。

护理禁忌

三伏贴使用之后,取下敷贴剂要禁止用手去搓、抓、挠敷贴的部位,也避免使用洗浴用品、止痒药物等等,以免进一步刺激肌肤。

疾病禁忌

三伏贴不是万能的,如果是患有热性疾病,比如咳喘伴有发烧、黄的患者、肺结核活动期伴有咳血的患者等,使用三伏贴会使体内阳气更盛而加重病情。

时间禁忌

成人可贴4~6小时,小儿2~4小时,若感疼痛或烧灼不适可提前取下,小儿时间适当缩短。贴药后减少活动以免药物脱落,取下药贴时,请用温水湿敷后轻轻揭下。

温馨提示

冬病夏治 并非人人通用,仅适宜那些处于疾病缓解期或稳定期的人群。所以在选择治疗之前,一定要先分清自己目前是属于疾病状态,还是处于非急性发作期。如果是疾病发作期,则最好让医生根据病情和体质,辨证施治。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贴敷只是疾病治疗的一种手段,不能完全代替其他治疗,像一些慢性病患者,如果还正在服药的话,在敷药期间不能盲目减药或停药。

不是所有有以上病症的患者都适合 冬病夏治 ,孕妇、有严重心肺功能疾患者、对药物过敏者、皮肤长有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者、疾病发作期(如发烧、正在咳喘等)的患者就不适合啦。

祛风逐湿,舒筋活络,行血止痛。用于风湿瘀血阻滞,经络不通引起的关节肿痛,肢体麻木,屈伸不利,步履艰难;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脑血栓形成后遗症及小儿麻痹后遗症见上述证候者。

藤黄健骨丸能治骨刺吗玉林正骨水是治什么的手指类风湿不能吃什么

得了头痛吃什么药
治疗肩周炎的药有哪些
积食内热怎么调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