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失眠黄帝内经中的失眠第一方不可不知
中药养生 2019年09月18日 浏览:4 次
摘要:睡眠与自然界、人体阴阳之气的盛衰变化密切相关。入夜之后,阳气已尽入于阴分,所以能够安静的睡眠;到黎明时阴气将尽,而阳气渐盛,就会清醒了。
对于经常的人来说,失个眠简直太简单了,一不小心就无眠到天亮。睡眠本是人体重要的生理功能。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小伙伴却睡不着了,有人说,现在失眠比感冒的还要常见。失眠让人很难受,怎么办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黄帝内经》中关于失眠的记载,还有那个有着 失眠第一方 美称的方剂是怎么配伍的吧。
一、病名
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灵枢 邪客》)
译文:
邪气侵犯人体,有时使人不能闭目入睡,是什么病机造成的?
二、睡眠机理
阳气尽阴气盛,则目暝,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灵枢 口问》)
译文:
入夜之后,阳气已尽入于阴分,所以能够安静的睡眠;到黎明时阴气将尽,而阳气渐盛,就会清醒了。
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1]而夜暝。(《灵枢 营卫生会》)
注释:
[1]精:此处指神清气爽,精神饱满的意思。
译文:
壮年人的气血旺盛,肌肉滑利,气道通畅,营卫的运行都很正常,所以白天精神饱满,而晚上睡得很熟。
按语:
1.睡眠与营卫阴阳的关系
睡眠与自然界、人体阴阳之气的盛衰变化密切相关。入夜之后,阳气已尽入于阴分,所以能够安静的睡眠;到黎明时阴气将尽,而阳气渐盛,就会清醒了。
2.关于 昼精而夜暝 的理解
本段提出了卫气昼行于阳,人即醒寤,夜行于阴,人即睡眠,所谓 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 ,并举老人与少壮之人的精力和睡眠情况为例加以说明,认为少壮之人气血旺盛,营卫和调,昼则行于阳,阳分气盛,阳主动、主兴奋,故白昼精力充沛;夜则行于阴,阴分气盛,阴主静、主抑制,故夜晚睡眠良好。《灵枢 口问》亦云: 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主卧。 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老人气血虚衰,营卫失调,昼不行于阳,夜不行于阴,故白天精力不足,晚上睡眠不佳。
《灵枢 大惑论》亦指出 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可见,营卫的昼夜运行有如人体内在的生物钟,控制着人体的睡眠觉醒周期。若营卫失和,运行失序,势必会导致睡眠障碍,而表现出失眠或多寐,治当从调和营卫着手,如《内经》用秫米汤治失眠,以及后世用《金匮要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失眠,均宗此旨。
三、病因病机
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陷[1],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灵枢 邪客》)
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2]。(《灵枢 大惑论》)
注释:
[1]陷:《太素》《甲乙经》作 满 。
[2]故目不瞑矣:张介宾曰: 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行阳则寤,行阴则寐,此其常也。若病而失常,则或留于阴,或留于阳,留则阴阳有所偏胜,有偏胜则有偏虚,而寤寐亦失常矣。
译文:
有邪气逆乱于五脏六腑,就会迫使卫气只能行于阳分,而不得入于阴分。由于卫气仅行于阳分,便使在表的阳气偏盛,阳气偏盛使得阳脉气充塞;卫气不得入通于阴分,而形成阴虚,所以不能闭目入睡。
卫气不能入于阴分,经常停留在阳分,就会使卫气在人体的阳分处于盛满状态,相应的阳脉就偏盛,卫气不能入于阴分,就形成阴气虚,阴虚不能敛阳,所以就不能安睡。
老者之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1],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2],故昼不精,夜不暝。(《灵枢 营卫生会》)
注释:
[1]五脏之气相搏:五脏功能不相协调。
[2]卫气内伐:卫气内扰而营卫运行紊乱。
译文:
年轻力壮的人气血盛满,肌肉滑利,气道就通畅,营气和卫气就能很正常的运行,因此白天能精力充沛,夜里睡眠也安稳。而老年人气血衰弱,肌肉枯槁,其气道就艰涩不通,五脏之气不能相互沟通和协调,营气衰少,卫气内扰,营卫失调,不能以正常规律运行,因此表现为白天精力不充沛,而夜里难以入睡。
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1],此之谓也。(《素问 逆调论》)
注释:
[1]卧不安:张介宾曰: 反复不宁之谓。今人有过于饱食,或病胀满者,卧必不安,此皆胃气不和之故。
译文:
阳明是胃脉,胃是六腑之海,胃气也以下行为顺。若阳明经气上逆,胃气就不能循常道而下行,所以不能平卧。《下经》曾说:胃不和则卧不安。就是这个意思。
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1]也。(《素问 逆调论》)
注释:
[1]卧与喘:水气为病,其本在肾,其标在肺。水寒射肺,标本俱病,故喘息不得卧。
译文:
若不能卧,卧则呼吸喘促,是水气侵犯的缘故。水气是循着津液运行的通路而流动的。肾是水脏,主司津液,现肾病不能主水,水气上泛而侵肺,所以气喘而不能平卧。
按语:
胃失和降,阻碍卫气运行,胃气不和,扰乱心神,神气不得安舍,则使人难以入睡,即《内经》所谓之 胃不和则卧不安 。对其治疗,李中梓《医宗必读》指出可用 、甘草、石斛、茯苓、半夏、神曲、之类 。程国彭《医学心悟》指出: 有胃不和卧不安者,胃中胀闷疼痛,此食积也,保和汤主之。 《实用》指出本症 轻证可用保和丸或越鞠丸加山楂、麦芽、莱菔子;重证宜用调胃承气汤,胃气和,腑气通即止 。
四、临床表现
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1]有音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 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卧而喘者。(《素问 逆调论》)
注释:
[1]息:一呼一吸,谓之一息。
译文:
病逆气的人,有的不能平卧,而且呼吸有声音;有的虽然不能平卧,但呼吸却没有声音 有的不能卧,也不能行动,而气喘;有的不能卧,卧则气喘。
五、治疗
补其不足,泻其有余[1],调其虚实,以通其道[2],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 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 ],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4]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复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素问 邪客》)
注释:
[1]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指针刺的补泻。
[2]以通其道:沟通阴阳经脉交会的隧道。
[ ]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后世本草名为长流水。取其源远流长,有疏通下达之意。用杓高扬至千万遍,使水珠翻滚,名为甘澜水。取其可调和阴阳。
[4]秫米:张介宾曰: 秫米,糯小米也。即黍米之类,而粒小于黍,可以作酒。北人呼为小黄米。其性味甘黏微凉,能养营补阴。
译文:
应当用针刺疗法,补其阴分的不足,泻其阳分的有余,以调理虚实,沟通阴阳交会的隧道,从而消除厥逆的邪气,再服半夏汤一剂,使阴阳经气通调,便可立即安卧入睡 半夏汤方,是用千里长流水八升,用杓扬之千万遍,取其轻浮在上的清水五升,以苇薪作燃料,用急火煮沸后,放入秫米一升,制半夏五合,续用苇火慢慢地煎熬,煎至药汤浓缩到一升半时,去掉药渣,每次饮服一小杯,一日服三次,逐次稍为加量,以见效为度。如果病是新发的,服完药后立即安眠休息,出了汗病就好了;病程较久的,须服至三剂才能痊愈。
按语:
半夏秫米汤专为不寐而设,本方由半夏、秫米二药组成,药味简单而意旨深厚。半夏性温味甘能通阳,降逆而通泄卫气,李时珍《本草纲目》言半夏能除 目不得瞑 ;秫米性味甘凉,能养营益阴而通利大肠,李时珍说: 秫,治阳盛阴虚,夜不得眠,半夏汤(即半夏秫米汤)中用之,取其益阴气而利大肠也,大肠利则阳不盛矣。 使用时用 流水千里以外,扬之万遍 者,即后人所谓甘澜水,意谓其源远流长,能荡涤邪秽,疏通下达,取此煎药可以调和阴阳。半夏、秫米合用,而助以甘澜水,使本方有通有补、有升有降,共成补虚泄实、沟通阴阳、和利营卫之功。故凡失眠病证,皆可以此方为基本方治疗,对后世临床失眠病证治疗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后世方书及历代医家屡有记载,许多治疗失眠的传世之方也是以此为祖方,故有 失眠第一方 的称号。
刺乌养心口服液:健脾补肾,养心安神。用于脾胃气虚,心肾不交所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食少倦怠,失眠健忘,心悸气短。百乐眠胶囊:滋阴清热,养心安神。用于肝郁阴虚型失眠症,症见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醒后不眠、头晕乏力、烦躁易怒、心悸不安等。
孩子流感反复高烧小孩肚子不消化胀气吃什么
小儿积食会拉肚子吗

- 上一篇: 总是买到假蜂蜜招实用方法分辨真假蜂蜜
- 下一篇 胡麻油饼的做法
-
钱塘医派大宣讲活动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
2019-07-13
-
高效祛斑的八大食疗
2019-07-12
-
用灵芝做药膳有怎么保健功效
2019-07-07
-
于文明会见瑞士中西医结合代表团
2019-07-06
-
发放中医药宣传册
2019-07-02
-
北京出台实施办法规范中医多点执业
2019-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