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借款合同纠纷四个注意事项拳
中医丰胸 2020年05月14日 浏览:1 次
处理借款合同纠纷四个注意事项
一般情况下在借款合同中主要就是原告和被告,原告多为人,即出借人,被告多为借款人。在特殊情况下原告可能是借款人即原债务人,所谓特殊情况是在债务人认为侵害了自己的合法权益时可能向法院,如债权人银行等金融机构直接扣收贷款,或债务人重复还款等。除这些情况外,还有哪些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呢?一起来看看。
1、借款同时有保证人的保证人是共同被告;
2、行为人以他人名义借款的,借款人知道行为人同时也知道借款人的,应以行动人和借款人为共同被告;
3、私贷公用情况下当事人的肯定。实践中有些地方出现私贷公用的情况,所谓私借公用是有的公即企业,由于已经有逾期贷款未还等原因而不能贷款,于是便由个人或私营企业以自己名义代为贷款,所贷款项由企业使用。这就是所谓私贷公用。私贷公用以合同法的规定,应当属于委托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出借人为原告没有异议。如何列被告,应斟酌以下情况:
(1)出借人不知道贷款人是企业,贷款后贷款人也未表露企业用款情况,企业也未主动介入还款事宜的,应以借款人为被告;
(2)贷款后借款人表露了实际用款人,出借人选择借款人为相对人主张权利,依然应列借款人为被告;
(3)在上述情况下,如果出借人选择用款人为被告,可以用款企业为被告。如出借人坚持以借款和用款人为共同被告,法院也应允许,由于出借人有形式上的诉权。
4、借款单位或者担保单位产生了变化,如合并、分立、改制、破产等,原告起诉谁,包括与该企业有关系的单位如上级主管部门或母公司,即列为被告。最高法院副院长李国光在关于当前民事的有关问题《关于企业歇业、被撤并或吊销营业执照后的诉讼主体的确认问题》中认为:第一,诉讼主体的确认。企业在歇业、被撤并或吊销营业执照后,是不是可以作为诉讼主体参加诉讼,应当根据不同情形,区别对待
,以确认诉讼主体。应当注意的是,无论在企业歇业、被撤消或被吊销营业执照情形中如果存在多个清算主体的,均应成为共同清算主体。第二,清算主体的认定。由于将企业因歇业、被撤消营业执照情形中的清算主体肯定为诉讼主体,因此对于不同性质的企业如何肯定其清算主体就成为诉讼程序的关键。依据我国《公司法》第191条和192条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我们认为,国有企业的清算主体是其上级主管部门;集体企业的清算主体是其开办单位;联营企业的清算主体是其联营各方;有限公司的清算主体是其全体股东;股份有限公司的清算主体是其控股股东。因此,如法院立案时初步审查认为不应列为被告的,可以提出参考意见,如原告坚持列为被告应尊重原告意见,是不是应承担,应在审理中解决。
借款合同的效率直接关系到借贷关系是不是遭到人民法院的保护。因此在审理借款合同纠纷时,应该认真审查借款合同的效力。
1、进行非法活动的借款合同无效。《经济合同法》第五12条(三)规定以合法情势掩盖非法目的合同无效。最高院1991年7月2日作出的《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货案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借贷意见》第11条规定出借人明知借款人是为了进行非法活动而借款的,其借贷关系不予保护。比如有的企业见炒股或买卖烟草赚钱,便买通金融机构某些承办人编造假的贷款理由如扩大再生产、购买原材料等签订借款合同贷出款项,这种违反政策和法律的借款合同无效。
2、讹诈、胁迫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无效。《合同法》第五十二条(1)规定一方以欺许、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伤害国家利益的合同无效。《借贷意见》第 10 条规定一方以欺许、胁迫等手段或者落井下石,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形成的借贷关系,应认定为无效。因为此意见是在1991年作出的,与当时的《经济合同法》的规定是一致的。但是,由于《合同法》限制了无效合同的范围。仅规定了欺诈、胁迫构成的合同当其伤害了国家利益时才认定为无效合同。而对此种情况规定了当事人有权申请撤销和变更。所以在掌握是不是无效时应该与原来的认定有区分。不能把可以撤消和变更的合同当无效认定,否则会在适用法律上出现错误。
3、企业之间的借贷合同无效。《合同法》之所以在规定两大类借款合同纠纷中没有将企业间的借贷纳入,其主要原因是该种借货关系不受法律保护,不是我国法律所认可的合法合同。因为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特有的经济秩序和金融秩序。只有金融机构有权经营借贷业务,如果任何企业都可以经营金融业务从事借贷我国的金融秩序就乱了,那就不需要金融机构的存在了。借款人未按判决确定的期限归还本金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加倍支付迟延实行期间的利息。
4、不具有借贷主体资格的金融机构从事借贷业务的借款合同无效。在金融机构内部也有明确的分工,可以从事借贷业务的是其中的一部分机构。其他内设机构和下属部门只有一些行政事务或吸收存款的业务,绝对没有对外进行借贷的业务。这些部门如果由于手中掌握一些资金,为了得到利息,而进行借贷,其签订的合同也是无效的。
在大多数借款合同中,都有担保的存在,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在主债务人不能履行还款义务时,能保证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收回。但在实践中,有的是业务不熟,有的是人情作怪,有的是行政命令,常常出现担保无效的情况。担保无效主要有以下几类:
1、担保的主体不合格。按照国家法律和法规规定,有些部门和机构不能进行担保,就是说没有担保资格。国家法规规定,学校、医院等社会福利机构不能进行担保。因为这些部门和机构从事的是社会的教育和福利工作,其财产为国家所有,与此同时,这些部门的工作又具有不可中断性。不可能因为其进行担保而将其财产履行而造成学校停学,医院停诊。
2、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单位内部机构或内部职能部门担保无效。最高院1994年4月15日发出的《关于审理经济合同纠纷案件有关保证的若干问题的》(以下简称《保证规定》法人的分支机构未经法人同意,为他人提供担保的,保证合同无效,保证人不承担保证,但应根据其过错大小,承当相应的赔偿。《保证规定》18项法人的内部职能部门未经法人同意,为他人提供保证的,保证合同无效,保证人不承当保证,但应根据其错误大小,由法人承担相应的赔偿。
3、公司董事、经理私自所为的担保无效。《担保法解释》第四条规定董事、经理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六十条的规定,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的股东、或是其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的,担保合同无效。
4、欺诈、胁迫、恶意串通造成的担保合同无效。《保证规定》第19项主合同债权人一方或双方当事人采取欺诈、胁迫等手段,或恶意串通,使保证人在违背真实意思情况下提供保证的,保证合同无效,保证人不承担。
5、以禁止流通物提供担保的合同无效。《担保法解》第五条规定以法律、法规制止流通的财产或不可转让的财产设定担保的,担保合同无效。
6、未经批准及无权设立的对外担保无效。在对外担保问题上我国法律和法规有严格的限制。《担保法解释》第六条规定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对外担保合同无效:(1)未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或者登记对外担保的;(2)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或者登记,为境外机构向境内债权人提供担保的;(3)为外商投资企业注册资本、外商投资企业中的外文投资部份的对外债务提供担保的;(5)主合同变更或者债权人将对外担保项下的权利转让,未经担保人同意和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的,担保人不再承担担保,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7、主合同无效,保证合同无效。《保证规定》第20项主合同无效,保证合同也无效,保证人不承当保证。但保证人知道或应当知道主合同无效而依然为之提供保证的,主合同被确认无效后,保证人与被保证人承担连带赔偿。
债权人行使债权的时间,就是债权人主张权利的时间。一般来说这个问题比较简单,也就是债权人和债务人约定的由债务人实行债务的时间。约定的履行债务的时间到了,债权人就可以要求债务人偿还债务,而做为债务人也就可以向债权人实行偿还义务了。如果债权人在债务履行期限到来后行使权利,就是合法。如果未届履行期限则在一般情况下债权人不能行使权利。但是如果是约定分期偿还借款,则可以在每一期还款时间届至时行使权利。需要注意的是在两种情况下可以提前行使权利。一是按照《合同法》的规定,在债务人偿还债务的能力明显下落时可以行使不安抗辩权。对此法律有明确的规定,规定的也比较细致。第二种情况是在债务人进入破产程序时,债权人可以直接向债务人申报债权,也可以直接起诉保证人。这是由于,债务人破产,说明其已不能履行到期债务,到期债务尚不能履行,未到债务当然也不能履行。所以此时此种债务应当视为到期债务。
四川省生殖医院咨询电话呼和浩特治疗盆腔炎方法
聊城治疗前列腺炎方法

- 上一篇: 龙宇燃油上市四月业绩变脸拳
- 下一篇 全国产业布局中国钢研打造全球最大蓝宝石基生存
-
罗斯复出185关键21救主公牛擒爵士险遭
2020-07-10
-
真头痛如何用针灸治疗
2019-07-12
-
貒膏的功效与作用
2019-07-07
-
减肥中怎样减轻饥饿感
2019-07-06
-
木本猪毛菜的功效与作用
2019-07-06
-
没药治病有好验方
2019-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