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诊断

中医药象之四五味之气上作者仲易

中医诊断  2019年10月31日  浏览:7 次

  本文导读:中药尚有嗅之而来的香、臭、腥、臊、腐等气味,时作五气解,时作五味读。《本草蒙筌》“凡称气者,是香臭之气…如蒜、阿魏、鲍鱼、汗袜,则其气臭;鸡、鱼、鸭、蛇,则其气腥;狐狸肾、白马茎、近阴处、人中白,则其气臊;沉、檀、脑、麝,则其气香。”这类气味与脏腑的对应关系是:臊入肝,焦入心,香入脾,腥入肺,腐入肾。 五味之气

  中药尚有嗅之而来的香、臭、腥、臊、腐等气味,时作五气解,时作五味读。《本草蒙筌》 凡称气者,是香臭之气 如蒜、阿魏、鲍鱼、汗袜,则其气臭;鸡、鱼、鸭、蛇,则其气腥;狐狸肾、白马茎、近阴处、人中白,则其气臊;沉、檀、脑、麝,则其气香。 这类气味与脏腑的对应关系是:臊入肝,焦入心,香入脾,腥入肺,腐入肾。其中香入脾观念用之最广,如脾恶湿,芳香可化湿,又香能醒脾,闻香则食欲增。至于其余四种气味与脏腑的对应性有多高,对药之气味熟悉而又有临床者可自忆。

  又有纯以气味浓淡而辨药之走向者。《本草问答》曰: 气本于天,味本于地,气浓者入气分,味浓者入血分。入气分者走清窍,入血分者走浊窍。有如大蒜,气之浓者也,故入气分走清窍,上为目瞀而下为溺臭。海椒味之浓者也,故入血分走浊窍,上为口舌糜烂而下为大便辣痛。观此二物,即知入气分入血分之辨矣! 此段或可作他药气味浓淡及其走向的参考。药有四气、五味,各具其功,互为补充,临床用药,或偏气用,或偏味用,更多的是气味合参。《景岳全书 气味》云: 用纯气者,用其动而能行;用纯味者,用其静而能守。有气味兼用者,和合之妙,贵乎相成。 于是就有同气异味者:如同为温性,其味不同,其效各异,如白芷辛温发散,黄芪甘温益气,石榴皮酸温收敛,苍术苦温燥湿,肉苁蓉咸温润肠。亦有同味异气者:同为辛味,其气不同,其功亦异,如生姜辛温发散风寒,薄荷辛凉疏散风热,附子辛热温阳散寒,石膏辛寒清热泻火。

  《本草蒙筌》谓: 治疗贵方药合宜,方药在气味善用 有使气者,有使味者,有气味俱使者,有先使气后使味者,有先使味后使气者,不可一例而拘。有一药两味,或三味者。 一药有数味者,其作用范围就相应扩大,如蜈蚣辛、咸、温,可熄风止痉、祛风通络、解毒散结;当归辛、甘、温,可以补血活血知母苦、甘、寒,既能清热泻火,又能滋阴退蒸、生津止渴。

  四气五味,无疑为中药效用的主要依据,然中药之效,以气味之说未必就能全解,必以他法辅之方全。《本草问答》就举辛味为例: 散能去闭。薄荷辛而质轻,气极轻扬,轻则气浮而走皮毛,以散风寒,扬则气升而上头目,去风寒。辛夷花在树梢,其性极升,而味辛气散,故能散脑与鼻间之风寒。荆芥性似薄荷,故能散皮毛,而质味比薄荷略沉,故能入血分,散肌肉。羌活、独活根极深长,得黄泉之水气,而上升生苗,象人身太阳经,秉水中之阳以发于经脉也,味辛气烈故入太阳经,散头顶之风寒。独活尤有黑色,故兼入少阴以达太阳,能散背脊之风寒细辛形细色黑,故入少阴经,味大辛能温散少阴经之风寒,少阴为寒水之脏,寒则水气上泛,细辛散少阴之寒,故能逐水饮。防风辛而味甘,故入脾,散肌肉之风寒。紫苏色紫入血分,味辛气香能散血分之风寒。苏枝四达,则散四肢。苏梗中空有白膜,则散腹中之气。苏子坚实,则下行而降肺气,以行痰。同一辛味,而有根枝子叶之不同,总视其轻重升降之性,以别其治也 。 此段大妙,同一辛味竟因形、质、色、气、部位、兼味等不同而 以别其治

  作者:仲易。号:4949 525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孩子咳嗽喝优卡丹吗
孩子上火吃什么药
孩子不消化怎么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