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诊断

教你如何巧用能升能降的柴胡

中医诊断  2019年12月02日  浏览:2 次

  摘要:大柴胡汤治“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鞕,呕吐而下利者”;“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按之心下满痛者”。

  ★柴胡,有大、中、小三种用法

  仲景柴胡大量用至八两,此时柴胡药势往外往表,故可用于治疗寒热往来,胸胁苦满而呕。

  柴胡用量中等(大约二两~四两),药势则弥散扩展,能上能下,用于镇痛解热,止呕醒神。

  柴胡用量小(大约五分~十分),药势则往上走,具有通阳突破之性,故可散结治疗癥瘕,亦可升提阳气,治疗泄利下重。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运用柴胡,有大、中、小三种用法:大剂量用柴胡八两,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去栝楼根汤;中等剂量用柴胡四两,如柴胡桂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以及柴胡加芒硝汤,用柴胡二两十六铢;小剂量中,柴胡用六分,而四逆散中柴胡和其他等分,方后云各十分,但作为散剂,捣筛后白饮和服方寸匕,可知分量极小,用量应该不会超过煎丸。

  仲景用大量柴胡主治

  小柴胡汤治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 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 以及 呕 ; 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 ; 腹中急痛 ;妇人寒热 如疟状,发作有时 ; 呕而发热者 ; 伤寒差以后,更发热者 ; 胸满胁痛者 ;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 ; 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部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 ; 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 ; 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 ; 诸黄,腹痛而呕者 ; 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 ; 产妇喜汗出者 大便坚,呕不能食 。

  大柴胡汤治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鞕,呕吐而下利者 ;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 ; 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 ; 按之心下满痛者 。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 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 ; 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 。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汤治 疟病发渴者,亦治劳疟 。

  据南京药大学黄煌教授统计,有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去半夏瓜楼根汤的2 条条文中,有发热性症状者17条,胸胁及上腹部症状1 条,呕者11条。

  由上可见,柴胡类方可见柴胡主要用于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而呕 者,而其中 往来寒热 与 胸胁苦满 为柴胡主治所特有。《伤寒论》中 往来寒热 见于6处,1处无处方,5处分别为小柴胡汤( 处)、柴胡桂枝干姜汤(1处)、大柴胡汤(1处)。由此可以看出,柴胡用量大用至八两,此时柴胡的药势是往外往表,故而用于治疗寒热往来,胸胁苦满而呕。

  仲景用中量柴胡主治

  柴胡桂枝汤治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 ; 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治心腹卒中痛者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附方)。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 。

  柴胡加芒硝汤治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

  以上5条中,有疼痛症状者 条,或肢节烦疼,或心腹卒中痛,或一身尽重不可转侧。发热症状2条,或发热,或日晡所发潮热。呕者2条,或微呕,或胸胁满而呕。谵语2条,或亡阳谵语,或谵语。

  由上可见,柴胡中等剂量主要是用于镇痛解热,止呕醒神。适用于表证未解夹杂里证,如柴胡桂枝汤方后注云: 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 ,用于解表和营卫通津液。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后注云: 本云柴胡汤,今加龙骨等 ,用于和解少阳且加龙骨、牡蛎以清阳明内热。

  柴胡加芒硝汤方后注云: 《金匮玉函》方中无芒硝,别一方云,以水七升。下芒硝二合,大黄四两,桑螵蛸五枚,煮取一升半,服五合,微下即愈。本云柴胡再服,以解其外,余两升加芒硝、大黄、桑螵蛸也 ,再者柴胡加芒硝汤条云: 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用于下里实,故而柴胡用量中等药势则弥散扩展,能上能下,用于镇痛解热,止呕醒神。

  仲景用小量柴胡主治

  鳖甲煎丸治 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 。四逆散治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 。

  以上两条未有重复症状,但从中可以看出柴胡用量小药势则往上走,具有通阳突破之性,故而可以散结治疗癥瘕,亦可升提阳气,治疗泄利下重。

  ★柴胡能升能降

  柴胡主升,前人书中屡言之,如张洁古《医学启源》云: 柴胡,少阳、厥阴引经药也 引胃气上升,以发散发热。 自其高足李东垣有补中益气汤之制,藉柴胡生发之气,与参、芪、术同用,振清阳而举下陷,故后世强调柴胡为升药者多,对于柴胡又为降药则论者甚鲜。

  《神农本草经》谓柴胡 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知其有疏通肠胃的功能,虽未明指其可以通便,亦可于言外得其旨矣。柴胡的通便作用,可从小柴胡汤的适应证中受到启发。

  《伤寒论》谓: 阳明病,胁下鞕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成无己为本条作了下列的注解: 阳明病,腹满不大便,舌上苔黄者,为邪热入腑,可下;若胁下鞕满,虽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为邪未入腑,在表里之间,与小柴胡汤以和解之。

  方有执释本方之机制谓: 上焦通,鞕满开也;津液下,大便行也 胃和则身和汗出而病解。 要之,小柴胡汤所主之便秘,绝非燥屎内结,乃三焦气机不行,津液无以下输所致之 不大便 ,小柴胡汤能枢转少阳,疏通三焦,俾气机调畅,津液得下,而大便自通矣。若用柴胡剂以通热结津干之燥屎,殊非所宜。

  柴胡能升能降,李东垣早已有说: 欲上升则用根,酒浸;欲中及下降,则生用梢。 根升梢降,这是药物效用的一般规律。朱老认为,柴胡的能升能降作用,并不在东垣所说的生用、制用、用根、用梢上(何况现时药房已无根梢之分),唯在其用量之大小上。用于升提,一般用量为 ?10g;用于下降,一般用量为20? 0g,以上均指汤剂用量。

  据朱良春经验,大量柴胡的应用,一是外感热病(感冒、疟疾、肺炎、肠伤寒等)过程中,既非表证之可汗而发之,又非里证之可清可下,而见寒热往来,或发热持续不退,胸胁苦满,大便不通,用之清热通便;二是杂病中常见之肝气郁滞,胁肋胀满,便下不爽,或有便意而不能排出者,用之助其疏泄,即前人所谓 于顽土中疏理滞气 之意,以上证候,虽有外感、内伤之别,但其舌上必有白苔,且多较垢腻,方可任柴胡之疏达,此为辨证之眼目,不可忽之。如血压偏高,而舌质红绛者,不宜应用。

  解表散热,疏肝和胃。用于外感病,邪犯少阳证,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口苦咽干。

宝宝便秘吃啥好
6岁儿童口臭
小儿积食会拉肚子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