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新闻

棉纺行业遭遇经营寒冬

中医新闻  2020年07月10日  浏览:2 次

棉纺行业遭遇经营“寒冬”

按惯例,新棉上市后棉价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2003年新棉上市却一反常态。进入10月之后,价格出现“井喷”行情,标准棉价高达每吨18500元,比上年同期暴涨100%以上。由于成本难以消化,许多国有大纺织企业与一些中小型民营企业已经无法运行,处于停产的边缘。 无锡市经贸委行业管理二处副处长王海宝介绍,当前棉价暴涨主要是棉花资源紧缺、棉市交易混乱、棉纺大量扩锭、国库棉存量有限四个原因造成的。据农业部披露,2003年棉花产量520万吨,而全国棉花用量670万吨。目前,全国没有形成统一、规范、有序的棉花交易市场。大量扩锭造成对棉花的需求猛增,国内现有纱锭数量比压锭前几乎翻了一番。另外,目前棉花存用比(新棉上市前全国存量棉与棉花年度使用棉加存量棉之比)已经低于20%,而国际公认的平衡市场需求的存用比为30%-35%。 棉价暴涨给企业经营带来多种不利影响。首先是国际棉花资源偏紧,利用进口棉来平衡需求,既受供给面的影响,也受到国家政策面(进口棉花许可证)的制约;其次是国际市场壁垒障碍,近年来国际主要棉纺织市场屡屡对我国棉纺织产品进行反倾销,美国更多的是贸易壁垒,欧洲的则是技术壁垒;再有是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国家对棉纺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从17%调低至13%,将直接冲减棉纺企业的效益。此外,棉花销售运作方式的改变也增加了企业收棉的难度。2003年国内一些棉花主产区调整棉花运作方式,从过去单一的棉花交易到棉花交易与招商引资并举,使棉纺企业处于被动地位。目前购棉贮棉对象从棉纺企业、流通企业,加进了以浙商为代表的民资和游资。新疆有3000多浙商在“炒”棉花,如果以每人携带现金100万元计,就有30亿元现金,足以把新疆市场上的棉花全部买走,这对棉花市场的冲击巨大。 江苏纺织工业集团总公司总工程师林厚馀表示,棉花价格暴涨将形成棉纺市场“骨牌”效应。正向效应是棉价暴涨→纱价略涨→布价微涨→市场不涨,反向效应是棉布企业停产→棉纱企业停产→棉花需求减少→棉农利益不保。“骨牌”效应在今年春季将显现出来,棉纺企业又将进入新一轮“洗牌”期。 林厚馀说,这次棉价暴涨,受冲击最大的应属国有棉纺厂和中小型民营企业,受冲击的程度超过了1995年的棉价暴涨。主要原因是,国内多数国企 和中小型棉纺厂的设备技术含量低,质量难以提高,产品也卖不出高价位,难以消化增加的成本。 目前的棉价暴涨已给棉纺企业带来了实际困难。首先是采购难。无锡第一棉纺厂人力资源部部长达平介绍,一棉厂现在有三个人常驻新疆,到棉产地监督收购。现在新疆的棉花机构在卖棉花的时候是分批卖,先卖10担,等价格高了再卖10担,原料成本不断提高。二是订单减少。无锡第一棉纺厂进出口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蔺绍华介绍,公司今年的合同一个也没签,一方面是因为现在棉价还在上涨,另一方面是客商还在观望,没有签订合同的意向。 林厚馀说,国际市场棉纺织品需求主要集中在圣诞节和元旦前后,需求减少时,一些棉纺民营企业尚可停产“冬眠”,伺机而动,而相当一部分国企如果产品价格涨不到平均水平,订单再减少,企业将无法存活。

糖尿病胃轻瘫便秘的治疗方法
莆田白癜风医院有哪些
萍乡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