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常识

带下病很适合艾灸简单有效不妨一试

中药常识  2019年11月03日  浏览:2 次

  摘要:清著名妇科中医经典著作《傅青主女科》认为,带下病主要是带脉受伤害,原因是脾气虚弱,肝气郁积,湿气侵入及热气急逼所引起,因而认为带下病大多是湿证,是湿热侵入胞宫,累及任脉和带脉,使任脉失固,带脉失约而导致妇女发病。由此得出带下病的病位在任、带二脉,与脾、肾二脏关系密切。

  1、湿热:带下病的罪魁祸首!

  清著名妇科中医经典著作《傅青主女科》认为,带下病主要是带脉受伤害,原因是脾气虚弱,肝气郁积,湿气侵入及热气急逼所引起,因而认为带下病大多是湿证,是湿热侵入胞宫,累及任脉和带脉,使任脉失固,带脉失约而导致妇女发病。由此得出带下病的病位在任、带二脉,与脾、肾二脏关系密切。

  脾为人体后天之本,喜燥恶湿。如因饮食不节,劳作失度,或思虑致土衰木郁,水谷精微失于健运,停聚而成水湿之邪下流肝肾,浸及冲任致带脉失其约束遂成本病。再者肾为先天之根,中寓命门相火,乃元气之宅。凡因先天不足,肾气素虚,或房劳多产伤及下元是阴液滑脱走失于下窍也可酿成带下病。

  2、带下病,取穴需辩证!

  艾灸主穴:带脉、三阴交

  辩证配穴:带下病表现以带下色白,淋漓不断,面色萎黄少华,神疲肢冷,腹胀冷坠,纳少便溏,唇舌淡红苔白腻滑,脉缓而弱为主的脾虚之带下,治当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可加取脾俞、足三里、隐白;

  带下病表现以白带清冷,腰膝酸软,少腹冷坠,溲清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迟或五心烦热,,舌质淡红少苔,脉细数为主的肾虚之带下,治宜滋阴益肾,培元固涩,可加取关元、肾俞、次髎。

  ①带脉穴为足少阳与奇经八脉交会穴,该穴与督脉之命门穴横向联系环腰1周,取之可益气固摄,调理任督。

  ②三阴交调理足三阴经,平肝泻热,健脾利湿,补肾强精。

  ③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下合穴,又属穴之一。取之既有调理脾胃功能,又助于气血的化生,还可增强体质,促进疾病康复。

  ④脾俞与足三里合用能健脾、振奋中阳,复其升清降浊运化水湿之功。

  ⑤隐白为足太阴脾经的井木穴,木气通于肝,脾统血,肝藏血,脾又主肌肉四肢,故隐白穴具有补脾摄血、益气之效。

  ⑥关元与肾俞配伍共同起到固肾培元,固涩止带的效果。

  ⑦次髎理下焦,清散郁热,补益虚损。

  、艾灸不难,心动不如行动!

  这里我们推荐两种艾灸方法,一个艾灸盒灸,一个悬灸。

  ①艾灸盒更方便,适合单独操作:将艾条点燃,放于艾灸盒中,然后再把艾灸盒固定与体表穴位,也比较适合刚接触艾灸的朋友;

  ②艾条悬灸效果好,适合他人辅助操作:悬灸即将点燃的艾条悬于穴位上约2- 厘米处熏灸,温度以温热为宜。

  艾灸时间:初始每穴艾灸15分钟,适应后逐渐延长时间,直止肢体(四肢、头部)每穴20分钟,躯干每穴 分钟,一周内休息1- 天。

  艾灸并不难,不妨一试!

  清热利湿,理气活血,散结消肿。用于湿热下注、毒瘀互阻所致带下病,症见带下量多、色黄、气臭,少腹痛,腰骶痛,口苦咽干; 炎、慢性盆腔炎见上述证候者。

一岁宝宝消化不良怎么办
亚宝药业薏芽健脾凝胶
语言蹇涩吃什么药管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