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常识

据三国志记载

中药常识  2020年08月08日  浏览:4 次

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一生主谋或主持过三次杀人。第一次是推波助澜除刘封。据《三国志》(刘封传)记载;“刘封者,本罗侯寇氏之子。先主至荆州,以未有继嗣,养封为子。及先主入蜀时,封年二十有余,有武艺,气力过人。将兵俱与诸葛亮,张飞等溯流西上,所在战克。益州既定,以封为副军中郎将。

建安二十四年,遣封与孟达会与上庸,迁封为副军将军。关羽围樊城,攻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相助。丰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会羽覆败,先主恨之。后孟达叛蜀付魏,召封共降魏,封不从。魏遣征南将军夏侯尚,右将军徐晃与达共袭封,封破走还成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于是赐封死,先主为之流涕。”可见刘封既未叛国,也未投敌,并无必杀之罪。杀刘封也非刘备本意,而是在诸葛亮的胁迫下的不得已之举。而诸葛亮推波助澜杀刘封,并非出以公心,而是因为其人‘太过刚猛,恐难制御’。也就是说在刘备死后刘封年长功高,必将会成为自己执掌国政的障碍,所以必须事先除之。

第二次是推卸斩马谡;人们都知道,街亭之战马谡违诸葛调度,遭到惨败,致使第一次北伐功败垂成。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但很少有人深入想一想,象街亭之战这样一场关乎到胜败全局的重要战役,诸葛亮为什麽不亲自到前线去指挥?为什麽放着先锋魏延,老将赵云等一班名将不用,却偏偏要启用一个从未有过实战经验的马谡?先主刘备在临终曾当面対诸葛亮交代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为什麽不听先主遗言,固执己见,坚持要启用马谡?这里面其实包藏着诸葛亮一个不可告人的用心。它不仅疑忌魏延,而且轻视和不信任刘备。特别是在他七擒孟获,顺利平定南方后,北伐之战初期又一帆风顺取天水,收姜维,大败夏侯楙。这就使他头脑发热,骄傲自大起来。正是这种骄傲自满的情绪,使他在街亭之战这样关键性的战役中,盲目轻敌,用人不当,指挥失误。这才是街亭之败的那本原因。所以,街亭之败的主要不在马谡,而在诸葛亮。马谡虽有可杀之错,但无必杀之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实有推卸,转嫁罪名的嫌疑。

第三次是阴谋诡计杀魏延;如果说刘封,马谡尚有可杀之错,那么魏延之死则是诸葛亮玩弄的一个彻头彻尾的大阴谋。

凭心而论,魏延对刘备,诸葛亮实有大功大恩的。想当年刘备无立锥之地,不得不委身于刘表。曹操发大兵讨伐荆州,打得刘备屁滚尿流,惶惶如丧家之犬,弃新野,丢樊城,奔襄阳,连呼刘琮开门救援。但刘琮已已降曹,闭门不纳。生死关头,是魏延挺身而出,挥刀砍死守城将士,大开城门,迎接刘备入城。但却遭到大将文聘,蔡瑁的联手夹击。也幸亏魏延抵挡了这一阵,才使刘备诸葛亮得以逃脱。而魏延却部卒尽失,不得不只身投奔长沙太守韩玄。赤壁之战后,刘备赖占了荆州,又派关羽夺取长沙,偏偏遇上老将黄忠,和关羽打了个不分胜败。关键时刻,又是魏延振臂一呼,率领部众,杀死韩玄,救下黄忠,献了长沙,又一次为刘备立了大功。但奇怪的是,诸葛亮见到魏延后,不但没有表扬和奖励他,反而喝令刀斧手将其推出斩首。就连刘备也觉得不解,惊问:“魏延有功无罪,军师何故欲杀之?”诸葛亮说出两条理由;其一;其人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其二;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吾斩之一绝祸根。孔明的理由实在令人感到可笑。试想当年孔明从山东流浪到荆州,寄居于其表姨夫刘表舍下。虽名为躬耕于陇亩,但毕竟居刘表之地,食荆州之粟。可他却在隆中对策中为刘备定下了,首先夺取荆州作为立足之本,再向益州发展的战略构想。在刘表病重,托孤于刘备时曾说:“若我子不才,君可自领荆州。”孔明当时极力怂恿刘备乘机取而代之。当刘琮降曹,刘备 追杀,逃至襄阳城下时,孔明又一次建议刘备乘刘琮不备,突袭刘琮,夺取襄阳。凡此种种,若以孔明之理,他自己岂不就是一个不忠不义之人!再说孔明断定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这更是荒谬绝伦的无稽之谈。故作高深莫测,喜欢装神弄鬼,这正是孔明惯用的伎俩。难怪有人在看到三国演义中,孔明装神弄鬼祭东凤一章时,称孔明‘形似妖人’。现在看来这一评价似乎并不太过。魏延一生的实践证明;他是蜀汉国一员忠心耿耿的大将,至死都未有任何谋反的迹象。说魏延久后必反,完全是信口雌黄,胡说八道。孔明竟敢当着刘备的面,不请示不报告,越级越权,喝令刀斧手斩杀有功之将,的确也够胆大妄为。诸葛此举的真实用心实在可疑。愚以为其目的有三;一是为了震慑魏延;襄阳城下,长沙城头两次与魏延相处,使诸葛亮深感魏延是一个有胆略,有气魄,敢作敢为,敢于挑头闹事的“刺头”。襄阳城下,万马军中,他能脱困而出,全身而退,足以说明其武艺高强。长沙城下,他振臂一呼,立即有人响应追随,则足现他有人气,有威望,有群众基础。这样的人常常是掌权者的心腹大患,所以必须以泰山压顶般的震慑力将其镇服。其二为了震慑众将;诸葛亮投靠刘备后,虽然刘备非常重视他,但刘备手下众将特别是关张,对这位二十出头,靠嘴皮子混饭的年轻人,实在有点看不起。他也曾想借用华容道上捉放曹的机会,震慑收服关羽,不想刘备从中横插一杠,公然亲自出面为关羽求情,使他顿时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最后不得以‘天不灭曹’的谎言来为自己收场。今天他就是要借此机会,绕过刘备震慑众将。他要众将看到,即使刘备在场,我也可以不请示,不报告,越级越权诛杀尔等。他就是要众将知道,谁才是这里最有权威的人。其三为了树立自己的神秘感和权威;这一点才是诸葛亮的最根本的目的。他就是要用装神弄鬼的手段,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具有通天彻地之能,鬼神莫测之机的神人。他要明明白白的告诉众将,它是具有特异功能的,他不但能看清他们的面目,而且能看透他们的内心世界,看透他们的骨髓。连魏延脑后有反骨他都看的清清楚楚。如果谁胆敢和我耍心眼,玩花花肠子,魏延就是他的榜样。诸葛的这一手,的确镇服了众将,所以在以后的战场上每每听见众将高呼:“丞相真神人也!”但同时也在刘备心中留下了浓重的阴影。他似乎隐隐感到了孔明的威胁。可能正因为如此,刘备生前对孔明一直是‘重而不用’,‘信而不任’,始终不敢把军队指挥权交给他。他宁肯带着庞统,法正去取四川,取汉中,也不带诸葛亮。他宁愿破格重用‘脑后有反骨’的魏延,也不愿起用与孔明过于亲近的四弟赵云。大报仇伐东吴,他宁愿自己冒险带兵出征,也不许孔明参与。所以孔明哀叹:“若法孝直在,必能制主上令不东行。”这也反映出当时孔明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远不如法正。特别是在夺取汉中后,必得有一位智勇双全,且又深得刘备充分相信的大将来镇守。当时大家都认为此人必是张飞无疑,张飞也认为非己莫属,但出乎众人意料的是,刘备竟然提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据《三国志》记载;当时“一军尽惊”。可见,任用魏延时刘备并没有征求孔明的意见。破格重用魏延,是刘备对孔明认定“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这一说法的公开表态,也同时也重重的搧了孔明一个响亮的耳光子。刘备称帝后,大封功臣,连黄忠也进爵关内侯,张飞马超不但封侯且被授予假节权,而诸葛既未封侯,更未被授以假节权。正说明了刘备对诸葛的疑心颇重。

刘备死后,诸葛亮独揽蜀汉政权,对魏延更是打压排斥。第一次北伐时,魏建议与诸葛分兵两路,乘虚偷袭长安。这一建议就是在今天的军事家看来,也是非常正确,非常可行的作战方案。但却被诸葛一口否定。街亭之战,放着时任正先锋的魏延不用,却起用一个完全没有军事经验,被刘备评价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马谡。二次北伐,诸葛亮的十万大军被郝昭的千余军队挡在陈仓城下,诸葛亮虽然用尽心机,昼夜不停,连攻二十余日,却丝毫未有进展。又被魏国派来增援的大将王双连败数阵。不得已只好放弃陈仓,冒着被截断粮道的危险,犯险北进。却留先锋魏延在后方继续围困陈仓,对付王双。让这个倒霉蛋去啃这块自己啃不下的硬骨头。在《三国演义》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诸葛亮和魏国降将姜维商议军情,研究对策。却从来没见他和前军主将魏延商讨过军情。甚至在诸葛病危,召开军事会议研究撤军之事时,竟然不通知作为前军主将的魏延参加,且在留给杨仪姜维的遗嘱中,竟然说:当大军后撤时,“令魏延断后,如其不从,军便自发。”也就是说,魏延这支部队可以放弃不管了,不要了。这样的命令竟然出自诸葛亮这样的‘伟大军事家’之口,实在令人惊异。

《三国志》中还有一个令人难解的奇怪现象;尽管魏延屡遭诸葛压制,但其官职爵位却一升再升。到诸葛临死之前,已升至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邓侯。其官职已仅次于诸葛,其权限已与诸葛相当,其爵位更远远高于诸葛。而诸葛亮的爵位,十多年来并未见提升。一直到死还是一个乡侯。这就很奇怪了。到底是谁把魏延的爵位提高到远高于诸葛的位置?这当然不会是诸葛亮,他绝不会把一个‘脑后有反骨’的家伙抬高到高于自己的位置上。。这只有刘禅才有这个权力,只能是刘禅所为。可见,刘禅和其父刘备一样,根本不相信魏延‘久后必反’的鬼话。反而非常信任他,倚重他。而这一点正是诸葛亮最为忌惮的。想当年刘备在世,内有庞统法正为助手,外有关羽张飞为爪牙,协助刘备死死抓住军权政权不放。诸葛亮纵有天大的本领,也无法施展,只好委委屈屈的当他的后勤部长。刘备死后,庞统法正,关羽张飞均先后亡故,刘禅内无心腹大臣,外无良将相助,只好蜗居于皇宫之内,听任诸葛亮摆布。诸葛亮也因此才得以独掌国政,统揽大权。今天如果魏延和刘禅结合在一起,其后果不堪设想。特别是自己死后,魏延必将独掌军权。自己的理想,抱负,自己精心安排的组织路线,都将灰飞烟灭。为保证自己的政治路线得以贯彻执行,必须剪除刘禅的羽翼,除掉魏延。可怜魏延一生忠心耿耿,为蜀汉国浴血奋战,没有死在战场上,却死在阴谋和暗箭之下;没有死在敌人之手,却死在自己最信任的丞相之手。实在令人感到可惜!可叹!可悲!可痛!

魏延最后被杀了,且被以谋反罪诛连其三族。但在所有的历史文献资料中,不管是在陈寿的《三国志》中,还是在裴松之的批注中,都没有任何资料认为魏延有谋反行为。魏延是被诬陷谋杀的,而设计诬陷谋杀魏延的真凶,正是诸葛亮这位一贯以正人君子面目出现的人。

魏延之死是蜀汉国最大一桩冤案。它严重消弱了蜀汉国力,动摇了蜀汉国本。他是诸葛亮一生所犯下的最大错误,也是他所干的最卑鄙,最龌龊的一件事。他给诸葛亮的光辉形象涂上了浓重的污点。后人不得不用新的眼光审视其人品和道德。

魏延死得冤枉!魏延死得窝囊!

2014年1月

共 4208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魏延对刘备的忠心,魏延的文韬武略,魏延的护汉之功,作者娓娓而谈,前因后果,陈述详尽,都只为说明一个问题:魏延之死,是因为诸葛亮的猜疑打压和陷害。围绕这论点,作者采用正论,反论等各种方式,引用了大量十分有说服力的事实证据,论述逻辑严密,条理分明,层层推进。让读者读来无懈可击。文章语言轻松而又严谨,叙述从容而紧凑,观点新颖而实诚。是一篇有深度的读后感。佳作推荐赏析! 【 云水之间】

1楼文友: 19:41:45 欣赏独特的赏析佳作。问候朋友,遥祝愉快。

临沧哪家专业治白癜风
汕头妇科医院哪家好
小儿积食的表现症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