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学研究从腾空高蹈回归脚踏实地http拳
中药常识 2020年05月03日 浏览:1 次
让文学研究从“腾空高蹈”回归“脚踏实地” 中华读书报舒晋瑜 6月6日,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知新楼A620报告厅。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郭洪雷娓娓讲述《 道具树 下的汪曾祺》,吸引了在场的观众。与此同时,本场讲座的收看人数到达 4 54人。
这是四年前山东大学文学与传播学院教授谢锡文初创文学生活馆时没有想到的。
如今,由谢锡文主持的山东大学文学生活馆,已成为面向社会开放的公益性文学经典浏览平台,四年多来举行了人文讲座120多场,近 万人现场倾听,视友累计点击量4057 0人。
如果说四年前的设想只是闪着微光的文学嫩芽,今天的文学生活馆已如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挂满种种衍生出的文学和浏览活动之硕果,令人惊喜:201 年12月6日,文学生活馆推出首期讲座《经典浏览:让生命甘美丰润》,随后引入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领读。与此同时,文学生活馆群、文学生活馆公众号、文学生活馆站等吸引了大量读者, 文学生活馆 经典讲座 文学生活馆 暑期学校 文学生活馆 人文课堂 等一系列文学生活产品也顺势而生,一个围绕文学生活馆而构建的开放性文学社区蓬蓬勃勃地成长起来了。
这个发射场的核心人物是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
走出文学研究 内循环
2009年,温儒敏先生在武汉华中师大举行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60年国际学术讨论会 上,提出现当代文学研究应当研究 文学生活 ,走向 田野调查 。
所谓 文学生活 ,温儒敏的定义是,主要指社会生活中的文学阅读、文学接受、文学消费等活动,也牵涉到文学生产、传播、读者群、阅读风尚等等,乃至还包括文学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渗透情况 专业的文学创作、批评、研究等活动,广义而言,也是文学生活,但专门提出 文学生活 这个概念,是强调关注 普通国民的文学生活 或与文学有关的普通民众的生活。
倡导 文学生活 研究的目的,是希望打破现有的文学研究只关注作家作品 批评家(文学史家)的 内循环 式研究格局。 文学生活 概念的提出,有助于拓展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术空间,促进这1领域的研究从 腾空高蹈 回归 脚踏实地 ,同时也有助于纠正现当代文学研究流行硬套理论、以理论来生吞活剥创作的弊端,从而提倡实证研究的扎实学风。
这一理念,在山东大学率先得以实施。
2011年9月,原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受聘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一级教授,给本科生讲授《现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该课程以 淡化史论,突出作家作品与文学现象 为教学理念,引导阅读、培养兴趣、领悟经典。
与此同时,以温儒敏为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当前社会 文学生活 调查研究》启动,课题组深入乡村、企业、学校、街道,向农民、工人、学生、市民发放调研问卷。《当前社会 文学生活 调查研究》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12年立项,温儒敏担负首席专家,5个子课题负责人为贺仲明、张颐武、郑春、张学军、刘方政、邵燕君等。项目承当团队主要由山东大学文学院和北京大学中文系学者构成,项目以调查报告为主,5个子课题所开展的各项调查有50多项,写出调查报告的有 0多篇。如今,厚厚的一部《当前社会 文学生活 调查研究》已由江苏教育出版社推出。
从 文学生活 的调查研究入手,把作品的生产、传播,特别是把普通读者的反应纳入研究范围,让文学研究更完整、全面,也更有活力。温儒敏指出,现今的文学研究,包括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和其他学科一样,日趋遭到大学 过度专业化 和 官僚化 的影响和制约,学术生产出现严重的异化现象:貌似愈来愈繁华的学术生产,却在制造越来多的泡沫,很快就会掩埋了学术的本义。每年毕业季博士论文答辩,最难受的是看论文。 博文体 成为一种极为死板乏味的架子,一大堆理论术语背后,真实的问题与内容泛善可陈。如果说博士论文为了通过不得不如此,那末发表在各个刊物上的文章,真正有问题意识有血肉的实在是太少了。我们提起文学生活概念,也是由于有这样的困惑与无奈,希望有所突破,改变陈陈相因的学术生态,至少给博士生一些新鲜的题目。
温儒敏表示,《当前社会 文学生活 调查研究》的出版,对于尝试文学生活史研究、活化文学史的研究是有意义的。把 文学生活 纳入到文学史研究中,作为文学史的一维,将不再局限于作家与评论家、文学史家的 对话 ,还会关注大量 匿名读者 的浏览行动,以及这些行动所流露出来的普遍的趣味、审美与判断,不但要写评论家的阐释史,也要写出隐藏的群体性的文学活动史。这对未来的文学史写作肯定会有突破。
文学也可以 接地气
据温儒敏介绍, 文学生活 调查研究第一个子课题是 当前社会的文学阅读和接受调查 。其所选择的调查对象,包括农民工、大学生、中小学生、作家,和学前的幼儿等,是最能体现文学与社会关联、具有代表性的群体。调查采取问卷方式为主,主要了解文学浏览的状态,包括新的趋向与问题。比如对农民工的阅读调查,得出的结论是 农民工文学阅读量和阅读比例高于整体国民水平 。但背后的缘由是农民工物资条件较差,没有电视,或者不习惯现代娱乐,同时,还发现农民工文学浏览普遍比较低俗的事实。除一般文学阅读调查,课题还专门考察像《读者》《知音》这样一类 亚文学 期刊的生产、传播与接受情况,发现当前文学生产出现某些新的特点,和所带来的商业化、低俗化等现象。
第二个子课题是 络文学和多媒体文学调查 。该课题对络文学的现状进行全面系统的审视,并试图对络文学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走向作出前瞻性的思考。研究发现,络等传媒正在改变文学生活结构和阅读思维,促成文学从凌驾于生活之上逐渐泛化乃至散布到社会文化生活的诸多方面,互联环境下的文学生活蕴含着日渐严重的价值冲突甚至权力博弈等深层次问题。调查为人们了解络与媒体对于文学生活乃至文化生活的巨大改变提供了鲜活的实证材料。例如对一些文学站的深入调查,揭露了络文学写作的规律、作品的筛选机制、作家的培养模式以及 粉丝文化 的生态等等,较完全地呈现出了络文学生产、传播、接受的样貌。调查通过对络作家生存状态和写作方式的调查,以及对络文学读者的调查,发现络文学读者与文本、读者与作者、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也是通常依赖印刷媒介的文学所少见的。
第三个子课题是 当前社会文学生产的实证研究 ,关注文学生产诸多环节的实际运作和现实效应,特别重视当前社会新的文化情境下文学传播的新异取向和得失利弊。主要包括关于传统纸质刊物、尤其是某些发行量巨大的流行刊物的生产与传播调查。如对《故事会》和《读有所得》两刊的读者群调查,从中发现不同人群的浏览期待和精神欲求以及这一类通俗刊物如何生产流通、体现文学趣味、发挥文学传播功能等问题。该子课题还关注新媒体环境下文学传播所遭遇的新的 阅读文化 ,在调查中发现一些新的浏览现象,包括 低头族与缝隙化浏览 移动浏览 广播媒介与视听阅读 阅读 等等,这些专题调查都提出一些新的问题。
第四个子课题是 文学经典在当前社会的传播、接受和影响调查 ,了解当前社会存在的后现代主义的 反本质 解构经典 与 消解神圣和崇高 的现象,思考在这种文化语境中文学经典的应有位置、传播途径等问题。其中对当前大学生的文学经典阅读情况、 次文学 与 戏说文学 的接受状况进行了调查。另外,还进行了关于古典文学的接受状态的调查。
第五个子课题是 当前非主流文学生态研究 。主要调查了大学校报副刊与校园文学的情况,以此了解当前大学生文学创作状况;对山东省有代表性的十所高校的学生剧社也做了系统而全面的调研;还调查了民间文学社团与民间文学刊物的生存状况。
五个部分的调查纵横交错,鲜活、真实地呈现着当前社会文学生活的种种样貌,也启示人们思考现实对文学创作、传播及接受所提出的许多新的问题。
据悉,国内外迄今还没有见有以 文学生活 为主题的研究和著作。文学生活研究既是文学的,也是社会学的。温儒敏认为,以往文学研究都集中于文学内部,对于具有从生产到接受和影响的文学全过程来说,这种研究实际上是不够完整、不够全面的,也容易使文学创作者们忽视文学之外的更广泛的社会,局促在狭小范围中生存。对 文学生活 的研究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陷,使我们对当前文学的认识能够拓展到文学自身以外,更广泛地认识文学的生存环境和生产消费状况。对处于市场经济背景和络文化影响的复杂环境中、生存和发展遭到较大挑战的当前文学来说,这种认识是非常有必要,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温儒敏指出,《当前社会 文学生活 调查研究》的出版,既能够增进对当前文学状态的认识,也能够对本学科研究产生拓展意义。对当前社会文化的一种深度研究,特别是数据与案例,一方面能够为文学工作者提高认识本身生存的材料,增进作家们更好地调整文学创作方向,文学管理者更好地调剂文学政策和方法,同时也可以为文化决策者更全面地把握当前整体文化状态,对文学及文化生产市场有更深入的认识,为探讨当代精神文化建设提供第一手资料。
大众化 的学术反哺与良性循环
文学生活 的概念开启了文学研究的新思路,它不但适用于研究当前社会的文学生态,对现代文学、近代文学乃至古代文学研究也一样有效。以此来观照文学史,也有助于拓展文学史研究的空间。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认为, 文学生活 研究出了很多新的研究题目,拓展了文学研究者和批评家的视野。南京大学教授、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丁帆说,文学生活的概念的提出更新了文学史写作观念,如消费文化、传播情况都可以进入文学生活视野,文学史研究将更加关注 生活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指出,文学生活的研究打破了文学研究学院派圈子化的禁锢,面对一些 真问题 。在2014年10月南京召开的现代文学年会上,许多学者高度肯定 文学生活 研究,指出这一概念和课题的成果,带来许多对学科的新的思考,正在成为文学研究的 生长点 。
更使人欣喜的是,这个课题使参与的学者拓展了向公众传播的平台。谢锡文带领团队借助课题的研究平台,除展开持续性的调查与实证研究外,创办公益性文学经典浏览平台 文学生活馆,并面向社会开放。作为山东大学文学生活馆 领读经典 系列讲座的实录,《领读经典》Mook前三辑近日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第一辑以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为主要内容,一个朝代一部经典进行讲述;第二辑为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导读,一个作家一部经典进行讲述;第三辑为外国文学经典作品导读,一个国家一部经典进行讲述。
每次讲座前,文学生活馆会在问卷各发放一张问卷、一张表单。表单用来报名,生成的报名序号直接与听讲座的座号对应。问卷是关于本期讲座内容的调查。这些调查为学术研究积累丰富的数据资料,反哺学术研究。谢锡文举例说,文学生活馆利用问卷平台对听众进行文学调查。依托此平台,文学生活馆完成了对文学人口的调查研究,形成学术成果《当前社会文学人口情况的调查报告 以文学生活馆为例》,是文学人口反哺学术研究的典型案例。此研究围绕创作者、传播者和消费者三类人群,深入调查了文学消费者的阅读习惯、浏览动机、浏览选择标准、文学消费习惯、文学阅读倾向;文学传播者的传播渠道、选择因素、具体传播的文学作品;文学创作者的文体偏向、创作状态、写作收入比重、作品发表状况、写作动机等,勾画了一幅较为完全的文学人口素描。
三年内,领读经典系列讲座共发放问卷56份,涵盖了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系列讲座,共有10671人次参与问卷调查,平均每次问卷有约190人填写反馈。在这些问卷调查中,关于希腊神话的问卷调查参与人数最多,到达了74 人,其次是关于《山海经》的调查问卷与关于陶渊明的调查问卷,分别有565和469人参与。通过调查问卷,有效掌握了文学人口的基本情况、为学术研究积累数据,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学术研究的成果,文学生活馆又能更精准地为受众提供知识,进行知识传播,学术反哺惠及大众,构成一个良性循环。
在2015年10月 1日的结项研讨会上,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胡亚敏表示,文学生活研究是 在社会络当中全方位观照文学 ,并在内涵上扩展了文学的边界,与当前中国现实的文学环境变化高度一致,是富有开拓性的思想和学术创新。华中科技大学的何锡章教授认为 文学生活 研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改变和拓展了现有的研究格局,这研究不只是关注文学的外部关系,也能够深入到文学内部。 大学张福贵教授则认为, 文学生活 研究包含着平民化、日常性的立场,是文学对普通百姓和日常生活的回归,体现了现代的人文精神,这1研究能够提升文学的文化品位,避免文学走向庸俗化、市场化,保持文学对社会的精神影响力,并引领和改造社会文化。
据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史建国了解,对 文学生活 以及 文学生活史 研究的倡导,在国外学者中也有先例。190 年2月7日,法国学者朗松在现代史协会做了题为《关于法国文学中应做的某些史学工作的想法》的报告,后改题为《法国外省文学生活史研究计划》,收入《朗松文论选》。朗松对 文学生活 以及 文学生活史 所作的论述,就同温儒敏先生对 文学生活 研究的倡导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不仅仅是一种翻译术语的巧合。朗松认为文学研究应当超出 对作品的美学分析 的论断,和对应当将 图书(文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的呼吁,其实与温儒敏先生倡导 文学生活 研究的初衷不谋而合。
郎松有关 文学生活 或 文学生活史 的研究,并未出现有价值的成果。倒是中国文学界,随着温儒敏先生的提倡和实践, 文学生活 研究已有蔚然成风之势, 文学生活史 研究也开始提上日程。 史建国认为,以 文学生活 视角来观照文学史研究,将有效拓展文学史的研究空间,进而形成一种新的文学史观。
苏州权威的白癲风专家口腔溃疡病因症状
心肌梗塞搭桥费用

- 上一篇: 欧盟科学家实现量子点激光器新突破生存
- 下一篇 同济医学院广州校友会2017拳
-
天花粉加工方法的改进1
2019-07-16
-
吃什么可以使脸色红润
2019-07-13
-
冬季最适合吃哪些蔬菜呢
2019-07-13
-
把医药健康培育成新支柱产业
2019-07-12
-
针灸拔罐能否治疗支气管炎
2019-07-12
-
提示服用去火中药不能超一周
2019-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