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国党益民写作缘于感动
中医减肥 2020年07月20日 浏览:1 次
众所周知,天下霸唱的代表作《鬼吹灯》曾风靡华语世界,之前的作品无一不是延续着古...
很长时间以来,刘心武与《红楼梦》这个标签一直形影不离,他并不抗拒“红学家”的头...
党益民( ),陕西富平人,中共党员,诉讼法学研究生毕业。1982年应征入伍,先后 8次进藏,12次立功,武警交通指挥部宣传处长,上校警衔。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200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藏光》、《戴子弹项链的女孩》、《喧嚣荒塬》、《一路格桑花》,散文集《西藏,灵魂的栖息地》,长篇报告文学 《用胸膛行走西藏》,共6部文学作品。《喧嚣荒塬》获中国作家大红鹰文学奖、巴金文学院文学奖,《用胸膛行走西藏》获中国报告文学第四届正康杯大奖、第四届鲁迅文学奖(2004年~2006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2004年,有两本描写新时代军人在高原上牺牲奉献的书接连问世。其中长篇小说《一路格桑花》首版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销售一空,半年时间再版 次,并多次登上畅销书排行榜。这本书被人们誉为“净化人类灵魂,还爱情以圣洁的书”。而长篇报告文学《用胸膛行走西藏》这部作品,一经面世,更加引起了读者和文学评论家的关注,有人把它称为“当代文学中开放的一束英雄花朵”。这两本书的作者——武警交通指挥部宣传处处长党益民因此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这两本书的出版及其引起的强烈反响在文坛被称为“党益民现象”。
之所以称其为现象,不单单是对这两本书直接影响的褒奖,还包含对作者人格的赞扬和写作态度的肯定。现任武警交通指挥部宣传处处长的党益民,从一个普通的士兵成长为上校警官。22年里,他先后从相同的和不同的路线 6次走进西藏,在世界屋脊上留下了一串串深重的脚印,也带回了对生命的体验和一名军旅作家沉重的。于是,才有了这些流淌着 与热血的文字。
“从我当新兵的那一年开始,我就不断地走进西藏,到现在算起来,大概有 0多次了。我感觉每进一次西藏,我的灵魂都会得到一次净化。在进藏的每一条路上,都有我牺牲了的战友们的灵魂。长篇小说也罢,报告文学也罢,我就是想把他们写出来,想把他们的故事告诉所有的人,让大家知道,西藏有这么一支部队,有这么一群不为人所知的筑路兵”。正是这样的想法,促使党益民一次次走进西藏。面对巍峨的雪峰,苍凉的山脉,独特的高原地理文化,使这位筑路兵出身的作家很自然地就把肩上的与心灵的感悟结合起来。
解放前,西藏1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没有一寸公路,几乎与世隔绝。1950年,18军从成都开始,一边修路,一边进军西藏。经过4年的奋战,官兵们在高山雪谷间,用生命的代价为西藏人民凿出了一条通向世界的生命之路。1954年川藏、青藏公路通车后,紧接着1956年新藏公路也通车了,在西藏当时没有通火车的情况下,川藏、青藏和新藏这 条进藏大动脉,便成为西藏人民的生命线,承担着95%的进藏物资的输送。而当年18军的后辈——武警交通部队的官兵们,至今仍然奋战在这几条生命线上。
“第一次去西藏是198 年,当时我当兵不久,在机关当打字员,机关要求新兵都要到青藏线上去锻炼,那时候部队在那上面施工,我被分到了唐古拉那段工地。第一次翻越唐古拉的时候,就出了问题,也可能由于高原反应吧,吉普车就开锅了,司机下来给水箱加水,当他到附近的冰河里凿冰取水的时候,我下车想方便一下,可是没走几步,就一头栽倒在地上。不知道过了多久,我才慢慢地醒过来,当时脑子一片空白,弄不清楚自己在什么地方,过了好久才缓过劲来,当时我才发现自己的额头磕出了血”。
许多人倒下后就再也没有醒过来,党益民是幸运的,他第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这次经历,让党益民刻骨铭心,也让他感受到了高原缺氧的厉害。而更让他难忘的是,他在那里还听到了一个故事:有一个汽车兵,一次去执行任务,在半路上就遇到了暴风雪,被困在了那里,几天几夜没吃没喝,最后昏死在驾驶室里,后来有一个牧羊的藏族大嫂路过那里才把这个战士救了。据说当时这个战士已经冻僵了,大嫂就把他的双脚暖在怀里,整整暖了一夜,才把他慢慢暖醒了,这个事情令党益民很感动,于是他用了 天时间,完成了平生第一篇文学作品——《姐弟情》。从此以后,党益民把雪域高原的经历和感受,写成了一篇篇感人的小说,散文,一首首动人的诗歌。
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武警交通部队里所发生的许多故事,都成了党益民创作的源泉。军校毕业后,他当了干事,开始一次又一次地走进西藏。有时一年里要进藏好几次。无数战友在高原上平凡而伟大的事迹给了党益民创作的 ,他用镜我只能说“对于这个决定我很高兴”。头记录下这些影像,用笔把他经历的这一切都写出来,他要将这种心灵的震撼传递给更多的人。党益民根据黎卫芳、王立波和其他战友们的事迹,开始创作长篇小说《一路格桑花》。
“写这么一部长篇小说,是我多年的一个愿望,我就想写一部反映我们交通部队官兵在西藏生活的长篇小说。我构思了好多年,写了几次,但是感觉不对,感觉不是我要表达的东西,我就把他们全部删掉了。后来偶然的一次机会,有几句话先谈谈站外链的好坏:在前面谈谈新站如何提高站的权重中的第二部已经提及了外链的简单说明,一下子就打动了我。这几句话是这样的:我爱的花儿在高原,它的美丽很少有人看见,我爱的人儿在高原,他的笑容没有被污染。我觉得这就是我要表达的主题。我们的官兵也像格桑花一样,默默无闻地开放在高原的深处,开放在无人区里。尽管他们很美丽,尽管他们很崇高,但是很少有人看见他们,很少有人知道他们。他们的笑容应该是最纯洁的,是没有被污染的,我觉得我一下子找到了这部书的灵魂”。
创作期间,党益民更多地还是怀惴着对生命的敬畏和感动在写,他仅仅用了一个月的业余时间就完成了20万字的长篇小说《一路格桑花》的初稿。《一路格桑花》出版发行后,在武警部队官兵中,在社会上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然而,党益民却说,他还有很多故事没有写完。他要把这两条线上的战友们的故事,全部记录下来。
“西藏的每一条路我都走过,有些路走过许多次,但每一次都能有新发现、新感悟;有些路只走过一次,那也会令我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党益民用生命穿越天路,用胸膛和心灵行走西藏。在 6次穿越西藏的过程中,他与一个个平凡而质朴的筑路兵相遇相知。那些筑路兵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让党益民创作完成了长篇报告文学——《用胸膛行走西藏》和《守望天山》,让人们看到他对“战友高尚灵魂的朝圣”。
写作动力
写作缘于感动
“每走一次西藏,我的灵魂就会得到一次透彻的洗涤和净化”,因为在西藏,有那些平凡的武警筑路兵,“我朝圣的是战士们伟大的灵魂”,去年夏天,党益民开始了第 6次朝圣之路,用 8天走完了新藏线、川藏线全程。
党益民得知了那么多触目惊心的事:有战士在塌方中牺牲,整理遗体时,军医不得不用针线将他的肉体连缀在一起;经常有战士与当地群众举起火把,沿着咆哮的江水,一路寻找失踪战友;一位4岁小孩的一句“妈妈,能不能让爸爸再找一个妈妈,让那个妈妈去阿里,你留下来陪我?”大家笑过之后却一齐流下泪,因为就是这个小孩,为了追赶下楼的妈妈,从5楼窗户爬了下去,掉入雪堆幸无大碍。
“我就是要让人们知道,为了国土的完整、社会的安定、人民的安宁,还有那么多默默无闻的战士守在那里为了理想,为了职责。我也要让战士们自豪地对人说,看,祖国没有忘记我!”党益民说。
曾经目送乡党牺牲高原
每次入藏,党益民都会去探望那些长眠的战友。距西藏波密县城4公里处,有个烈士陵园,党益民总要去那里看看,烧几炷香,给老战友点根烟,更多时是默默地站一会儿。 那位战友叫王立波,长安人,1990年深秋,王立波的妻子抱着一岁大的女儿去探亲,相聚才两天,王立波就要上山了,在妻子撕心裂肺的挽留声和哭声中,他坐进了驾驶舱,泪水长流,那次竟成了夫妻间的永诀。因路基塌陷,王立波的车子翻入江中,半月后,下游河滩出现了一具无法辨认的残缺遗体,人们以为是他,就埋在了山坡上。次年春,又在下游几十里处找到一具尸骨,上面裹着一块王立波的毛衣碎片,于是,他就有了第二座坟墓,成为川藏线上惟一有两座坟墓的烈士。
王立波牺牲后,妻子王小宁出外打工,以微薄的工资养家糊口,没人知道她是一位失去丈夫的军嫂。10年来,她一直瞒着女儿,直到有一天,女儿翻开母亲藏在衣柜里的相册,指向那个穿军装的人时,王小宁终于失声痛哭,然后是母女抱头痛哭。
“还有一件事”,党益民接着说,一位见习排长黎卫芳,提干命令将于晚饭后公布,但就在那天下午,他打风钻时,倒在了山体塌方中。天黑时,浑身是血的他被送到了 0里外的小医院,没有电,战士们就举着蜡烛在急救室里为那位援藏医生照明,滚烫的蜡油淌在战士们手上。党益民颤抖着拍下了整个抢救过程,但再也没有拿出来看过。
说到这里,党益民眼眶湿润了,一阵沉默后,他说:“我的书桌在雪原。因为,有那么多的战友在那里,那么多的忠诚在那里”。
主要作品
《党项羌文明与西夏湮灭之谜》
《我的党项,我的西夏——长篇小说《石羊里的西夏》创作谈》
著名长篇小说5部:《藏光》(陕西太白文艺出版社1994年出版)
《戴子弹项链的女孩》(中国工人出版社1998年)
《喧嚣荒塬》(作家出版社2002年2月)
《一路格桑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4年)
《石羊里的西夏》(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
散文集:《西藏,灵魂的栖息地》(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年)
长篇报告文学《用胸膛行走西藏》(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5年)
灰指甲应该注意什么名医在线咨询腋臭患者依从性差的原因
- 上一篇: 藩国共15字1页转到页编者按季春时节
- 下一篇 藩国共189字1页转到页编者按组律诗
-
挑选卸妆产品的方法
2019-07-11
-
哪些食物补脑的效果好呢
2019-07-02
-
实用宝宝吃这些咳好的快
2019-07-01
-
中医药康博会11月将在广州举办
2019-06-28
-
牛腩的功效与作用
2019-06-28
-
辛夷的鉴别方法
2019-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