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医学把五谷与中医四气五味相对应
中医减肥 2020年02月09日 浏览:2 次
摘要:统医学把五谷与中医四气五味相对应,有“一谷补一脏”说法,即高粱养肝,小麦益心,小米健脾、大米益肺,大豆补肾。
节气丨小满时节,五谷为养
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这时大麦、冬小麦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我国古代将小满分为三候: 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 是说小满节气中,苦菜已经枝叶繁茂,而喜阴的一些枝条细软的草类在强烈的阳光下开始枯死,麦子开始成熟。小满是收获的前奏,夏收、夏种、夏管,三夏大忙的序幕从此时拉开,是农民一年中又一个繁忙的季节。 诗云: 小满天逐热,温风沐麦圆。园中桑树壮,棚里菜瓜甜。 此时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对小麦灌浆有利。谚语说 小满小满,麦粒渐满 ,麦子作为五谷之一,其种植、收获自古都是农事活动重要环节,在麦田殷实,风晴日暖之时,我们来了解一下五谷养生常识。 我国五谷文化源远流长,祖国医学十分重视五谷养生,认为五谷是摄取营养的主体和根本,在人们的饮食结构中五谷排首位的,早在《黄帝内经》就精辟地论述了中华民族传统膳食养生方法: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其中的 五谷 是指稻(米)、黍(高粱)、麦(麦类)、菽(豆类)、粟(谷子)五种主要的粮食作物。 俗话有 得谷者昌,失谷者亡 ,《本草纲目》记载了多种五谷的性味、功效,如大麦 补虚劣,壮血脉,益颜色,实五脏 ,小米 安中利胃宜脾 ,绿豆 补益元气,和调五脏,安静神 等。传统医学把五谷与中医四气五味相对应,有 一谷补一脏 说法,即高粱养肝,小麦益心,小米健脾、大米益肺,大豆补肾。 五谷主要有哪些营养价值呢? 1.含丰富的B族维生素,在体内主要以辅酶形式参与营养代谢,有增进食欲、促进消化,维护正常功能等作用,还有助于改善皮肤过多出油、生痘、开裂及脂溢性皮炎等。值得注意的是B族维生素主要集中在谷粒外层,故新鲜的糙米比精米对健康更为有利,因粮食加工得愈精,维生素、蛋白质、纤维素损失愈多。 2.膳食纤维含量高,五谷粗粮中的膳食纤维虽然不能被人体消化利用,但膳食纤维进入肠道,能吸水膨胀,使肠内容物体积增大,大便变软变松,促进肠道蠕动,防止便秘,同时缩短粪便通过肠道的时间,使酚、氨、细菌毒素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缩短,促进食物残渣尽早排出。且其能量密度低,有利于控制体重,排毒养颜。 .可防治某些疾病:(1)调节,粗粮和全谷类食物可延缓糖的吸收,有助于改善糖耐量,维持血糖水平。(2)防治心血管疾病,粗粮中含丰富的可溶膳食纤维,可减少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促进胆汁排泄。如玉米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的 黄金作物 ,其纤维素比精米、精面粉高4~10倍。纤维素可降低胆固醇吸收,预防冠心病。( )此外,近些年研究发现五谷杂粮中多含有辅助的物质成分,如大豆中的黄铜是肿瘤的克星,对食道癌、结肠癌、肺癌等癌细胞增殖方面有一定遏制作用。 五谷怎样吃最合理? 1.精细搭配,杂食五谷 五谷为养 的基本原则是 精细搭配,杂食五谷 ,1997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第一条就是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俗话说: 杂食者,美食也。 古今众多长寿老人的共同饮食特点是清淡为主,食少而杂。五谷相配,性味平和,优势互补。如豆类素有 植物肉 和 绿色牛乳 之称,而豆类蛋白质缺蛋氨酸,谷类蛋白质缺赖氨酸,谷豆混合,蛋白互补,营养翻番。 2.五谷为粥,调和五脏 中医认为 糜粥自养 ,吃五谷粥能充实口腹,调和身体,上下通利。《伤寒论》名方桂枝汤服法的一个重要环节是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可见饮热粥有助发汗散邪、调和营卫、濡润腠理的作用。宋代《太平圣惠方》,列出了对28种疾病进行的粥品:如水肿者食黑豆粥,夜间盗汗者可服小麦粥。因此平时可根据自身体质,适当吃杂粮五谷粥,以疏肝养胃,补肾健脾。 .因人而异,适度为先 五谷粗粮虽好,如果完全用粗粮代替细粮,不仅口感上不易接受,而且营养也不尽合理。粗粮对于从事体力劳动者、生长的青少年而言营养提供不足。老年人的消化功能减退,小儿的消化功能尚未完善,大量的食物纤维会加重胃肠负担。对于患消化道溃疡、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者应少吃粗粮,以防膳食纤维刺激肠胃,诱发消化道出血,使病情恶化。所以五谷也要因人而异,饮食适量,才更有利于营养的均衡吸收。胃溃疡、急性胃炎、慢性胃炎的急性加重期胃粘膜病变(糜烂、出血、充血、水肿)的改善。
防城港十佳牛皮癣医院得了宫颈炎怎么治感冒头痛腿疼怎么回事
相关文章
-
挑选卸妆产品的方法
2019-07-11
-
哪些食物补脑的效果好呢
2019-07-02
-
实用宝宝吃这些咳好的快
2019-07-01
-
中医药康博会11月将在广州举办
2019-06-28
-
牛腩的功效与作用
2019-06-28
-
辛夷的鉴别方法
2019-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