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药膳食疗

藩国知青文学卷土重来肖复兴到了该告别的时候了

药膳食疗  2020年07月24日  浏览:1 次

众所周知,天下霸唱的代表作《鬼吹灯》曾风靡华语世界,之前的作品无一不是延续着古...

很长时间以来,刘心武与《红楼梦》这个标签一直形影不离,他并不抗拒“红学家”的头...

第2 届全国书博会上,知青文学成为热点:梁晓声推出以知青返城为背景的长篇小说《返城年代》,韩少功新作《日夜书》描写的是 50后 知青的人生轨迹,而武汉大学出版社则推出了全景展示40多年来知青文学成果的《中国知青文库》

就在大家纷纷讨论知青一代已经全面登上历史舞台,知青文学是否会卷土重来时,不少再写知青文学的 老作家 却纷纷表示,他们到了该与知青文学告别的时候了。

0年前,梁晓声凭借《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三部曲,成为知青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家。 0年后,他再度提笔创作了《返城年代》。梁晓声说: 今年我6 岁了,站在两个 0年间的界限上回头再看那个年代,我觉得我们有必要回到历史的端点,展现一段真实的岁月。

梁晓声公开表示,《返城年代》将是他知青文学的封笔之作, 《雪城》是为70后讲述的知青年代,《年轮》是为80后讲述的知青年代,那么《返城年代》可以说是为90后甚至00后讲述的 梦醒历史 ,我想说的都说了,不打算再写。

经过两年多筹备,武汉大学出版社对知青文学做了大规模梳理,推出《中国知青文库》,有近百部作品。其中第一套 0余位知青作家的40部作品已经发行,其余60部将在今年内出版。

这套文库全景式地展示40多年来知青文学的成果,也回顾了知青文学的发展历程,囊括了如史铁生、叶辛、张抗抗、张承志、梁晓声、肖复兴、邓贤、林白等作家的创作。

《人民文学》副主编肖复兴也曾是 知青 ,他的作品《黑白记忆》、《北国记忆》,此次入选了《中国知青文库》。近日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50多年来,知青在中国一直是个不可回避的历史现象、文化现象,最近知青文学也有重新升温的态势,但我认为我们这一代作家已经到了应该与知青文学告别的时候了。

作为历史的亲历者,我们这一代人也有这一代人的局限性,仅靠我们来反思那段对中国产生全面影响的历史,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寄望于我们的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他们写的知青文学或许会更真实、更全面。 肖复兴感慨。

梁晓声:我不想回到过去的年代

梁晓声的新作《返城年代》以上个世纪80年代哈尔滨知青们的返城生活为背景,塑造了以林超然、罗一凡、何凝之、何慧之、何静之等人为代表的知青群体,借由他们的故事,来展示知青一代的返城生活及命运,人生思考及心路历程。

在《返城年代》题记中,梁晓声写道: 没有人可以选择时代,正如没有种子可以选择土地和季节。然而,青年之所以谓青年,乃因终究拥有年龄的资本――即使它是唯一的资本,于是便也本能地拥抱希望。这一点使大多数青年反而并不破罐子破摔。哪怕人生又将从零开始,他们也还是会拥抱住希望不放。故,这样一句话是不必怀疑的――一个国家的好希望,归根结底,也在青年们的希望之中,也在青年们身上。

这段话是梁晓声对知青岁月的总结,也是一位老知青对当下国家、当下年轻人的希望。正如梁晓声所说: 我不在乎我的作品在年轻人当中能否引起共鸣,我只想让他们认知那段历史,如果不知道那个岁月是多么残酷,也就无法理解如今的可贵。

《返城年代》里有这么一个情节:一群插队的知青姑娘,硬要进被挖空的煤山伐木,找猴头菇。领路的老工人为了她们的安全,只带大家在边缘地区伐些枯木,却因此被知青们记恨,故意撞瘸了他一条腿。直到老人死去,肇事的姑娘始终没有道歉。

梁晓声承认,青春、奋斗总会让 过来人 情不自禁地留恋过去,但 文艺不应该遮蔽历史 ,不能因此就有选择地记忆,更不代表过去比现在更美好。梁晓声说: 回过头去看,那个年代有那个年代让我大嫌恶的问题,转过头来看这 0年,又有这 0年的问题,即便如此,我也不会想回到过去的年代。

在《返城年代》封底,梁晓声写道: 忏悔与自我救赎,如同孪生姊妹。因为,以上两种心灵表现,具有孕妇与初为人母的女人的人性特点。女人一怀孕便本能拒恶;初为人母则大抵向善。故,从未像女人者,既不但非男人,非丈夫,其实也非人。

上山下乡 是一两千万人卷入的运动,《返城年代》主要表现的是特殊时代对人性、人格的压迫,以及大返城后知青们的人性、人格的觉醒与重新定位。 走过苦难历程,懂得爱与宽恕;经过挣扎胜败,回归正常价值 ,这是梁晓声试图通过这本书给国人的启示。 (欧阳春艳)

【词条】

知青

作为特定时期特定人群的历史名词,知青普遍指从1950年开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

新中国成立之后,组织城市青年移居农村是中央解决城市就业问题的手段。1964年,中稍微判断失误就会被市场甩在后边共中央设立了一个将上山下当前只显示1387字乡运动全国化的领导小组。

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授意《人民》发表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 指示。

1969年始大批年轻人下乡进去农村,全国也开始有组织地将中学毕业生分配到农村去。

1976年毛泽东感觉知识青年问题的严重性,并决定对这个问题重新做考虑,但因毛泽东的逝世暂时被搁置。

1978年7月 日,胡耀邦在和国务院知青办负责人谈话时说: 上山下乡这条路走不通了,要逐步减少,以至做到不下乡。

知青文学 三阶段

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将近二十年间,一大批知识青年或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工作生活。随着70年代末大批知青的返城,出现了大量描写知青生活的小说和散文。 知青文学 这个特殊的文学类型随之应运而生。

综合学者夏烈、郭小东等人研究, 知青文学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主要是 伤痕文学 时期,比较现实地去表达知青生活的某些真相。其中以叶辛的《蹉跎岁月》为代表作品,通过叙述知青生活的苦难与内心的伤痛来控诉和谴责历史。

第二阶段发展于上世纪80年代前期,具有 回归 倾向的知青小说成为了主力军,代表作有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和张承志的《黑骏马》。返城后平庸的生活,使知青作家们开始怀念那段 痛并快乐着 的生活,理想与英雄主义在小说中得以宣泄。

第三阶段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知青小说开始具有 反思 性质,其中以张抗抗的《隐形伴侣》为代表,展现了知青年代虚伪和丑恶的一面,引发了对人性扭曲的思考。

六个月宝宝肚子胀气怎么办
芜湖治疗白癜风医院
杭州白癜风诊疗医院
友情链接